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9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200篇
测绘学   195篇
大气科学   99篇
地球物理   92篇
地质学   282篇
海洋学   145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32.
金宝沟金矿床是冀东地区近年查明的一个大型斑岩型金矿床,金矿体主要赋存于金宝沟花岗斑岩体及岩体与太古宙迁西群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接触带中。为查明金宝沟含矿花岗斑岩体的成岩时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浆源区特征及其与区域上峪耳崖、牛心山等成矿花岗岩体的关系,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测得金宝沟2件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69.9±1.0Ma和170.4±2.0Ma,表明其形成于中侏罗世。金宝沟花岗斑岩属于过铝质钾玄岩系列岩石,∑REE含量为38.17×10~(-6)~136.51×10~(-6),岩石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Ba、Th、U,亏损Ta、Nb、Ti等高场强元素和P、Sr,显示出典型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岩的特征。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2件花岗斑岩样品的锆石ε_(Hf)(t)分别为-12.8~-7.4和-14.4~-8.8,两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1685~2028Ma和1773~2130Ma,暗示岩浆可能来源于古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金宝沟花岗斑岩岩浆形成的温度为788~834℃,岩浆形成压力为0.8~1.6GPa。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包括金宝沟花岗斑岩在内的冀东中侏罗世花岗岩及同时代的髫髻山组火山岩是在陆内收缩、地壳增厚、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构造背景下,在挤压应力松弛的间隙环境侵位的。  相似文献   
33.
内蒙古东南部巴林右旗地区发育晚二叠世埃达克质火山岩,岩石组合为安山岩、粗安岩、英安岩及辉石安山岩,其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56.7±2.7Ma,指示其形成于晚二叠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套火山岩属准铝质-弱铝质中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具富Si(SiO_256%)、高Al(Al_2O_315%)、富Na、贫K、高Sr、低Yb和Y等特征,Na_2O/K_2O值为2.33~3.90,Mg~#值为35.3~60.8;稀土元素总量为96.69×10~(-6)~192.4×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明显((La/Yb)_N值为6.27~13.82),具正的Eu(δEu=1~1.67)异常,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中,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U,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为O型(大洋型)埃达克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区域资料,巴林右旗埃达克质火山岩是残留在地幔中的古亚洲洋残余洋壳部分熔融并受到地幔橄榄岩混染形成的,暗示晚二叠世存在古亚洲洋向华北板块俯冲消亡事件。  相似文献   
34.
新疆西昆仑奥尔托喀讷什锰矿地质、地球化学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西昆仑玛尔坎苏地区富锰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新发现奥尔托喀纳什等大型锰矿床。该矿床层位稳定,厚度较大,Mn平均品位达35%以上,为中国最富的碳酸锰矿床,属于典型的海相沉积型锰矿床。锰矿体主要赋存于晚石炭世喀拉阿特河组地层中,该组岩性为一套浅海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建造组合,可划分为台内浅滩、潮坪、开阔台地、局限台地等4个相类型。成矿分为三个期次,第一期为沉积成岩成矿期,矿石矿物由菱锰矿、锰方解石、硼锰矿组成;第二期为热液改造期,形成锰镁绿泥石、红锰矿、硫锰矿、锰方解石(脉)、重结晶菱锰矿、蔷薇辉石及滑石、石膏等;第三期为表生氧化期,发育少量软锰矿、水锰矿、硬锰矿等。锰矿石具有较低的Fe/Mn比值、V/(V+Ni)比值和强烈的Ce正异常,表明Mn是在氧化环境下,以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形式沉积富集。含锰岩系顶、底板岩石中含较多成熟度较差的中酸性火山岩岩屑,以及具有较低Al/(Al+Fe+Mn)、Y/Ho、Co/Ni比值的锰矿石,说明其成矿物质来源于海底热水活动。奥尔托喀纳什锰矿具有"内源外生"的特点,锰矿石及菱锰矿具有负的δ~(13)C值(-23.3‰~-13.2‰),表明锰矿经历了先成锰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再被还原转化成菱锰矿的过程。此外,有机质所导致的更为强烈的还原作用是本矿床富锰矿形成的重要机制。后期构造叠加致使矿体发生变形,矿体形态受褶皱控制。矿石受到强烈改造,形成锰镁绿泥石、红锰矿、蔷薇辉石等,晚期经历氧化淋滤作用形成软锰矿、水锰矿等。  相似文献   
35.
孟伟  隋风贵  郝雪峰  张守鹏  秦峰  伍松柏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107-67z1108
正碳酸盐矿物是砂岩储层中主要的成岩产物之一。碳酸盐胶结物较为活跃,其溶蚀及沉淀广泛发育于砂岩储层内。碳酸盐的溶蚀及沉淀是砂岩储层改造的重要成因之一。明确碳酸盐胶结物的成因机制对预测深部储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采用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明确碳酸盐胶结物的产状。对不同产状碳酸盐胶结物的分布、  相似文献   
36.
为从龙须菜中分离含微卫星DNA的片段采用了2种方法,总共筛选了1 100个克隆。其中应用地高辛标记探针,通过菌落原位杂交方法,筛选得到13个克隆,测序结果显示仅有1个克隆含有微卫星DNA;PCR方法筛选出28个克隆,测序显示有23个克隆含有微卫星DNA。在总共测序的24个克隆中共有77个微卫星序列,每个克隆中含有的微卫星DNA在1~7个不等。核心序列重复次数在10次(含10次)以上的微卫星有38个,重复次数在10~38不等,重复次数在7~9次之间的微卫星有39个。在获得的微卫星序列中GA重复占97%,CA重复仅占3%。完全型微卫星55个,占71.4%;不完全型微卫星21个,占27.3%;复合型微卫星1个,仅占1.3%。龙须菜微卫星DNA的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37.
实验采用室内受控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光色下,大(73.32±1.73) g、中(46.71±0.15) g和小(25.67±0.25) g 3种规格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变化.实验采用红、橙、黄、绿、蓝色和对照组(白色)6种光照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光谱对刺参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3种规格刺参的耗氧率趋势相同:白色>红色、黄色、绿色、蓝色>橙色;3种规格刺参的排氨率有相似的变化趋势:白色>红色>橙色、绿色、黄色、蓝色.刺参的体重与单位体重耗氧率及排氨率之间的回归关系均可以表示为R=aW~b,耗氧率a值在0.005 9~0.012 1之间,b值范围是1.119 7~1.214 6,排氨率a值的变动范围为0.004 2~0.02,b值的变动范围为0.455 3~0.867 8.这说明光谱对刺参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性的影响,丰富了刺参的基础研究,对于刺参养殖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8.
以3种海鱼(牙鲆、狭鳕、鲱鱼)为样本,针对海产品中主要的致病性寄生虫-异尖线虫,开展了酶消化检测技术的研究.根据鱼肉消化前后干物质的质量变化设计了胃蛋白酶消化效率的计算方法,并按照鱼肉:消化液=1:10 (g/mL)的反应比例,分别确定了酶水解鱼肉的最佳条件为:初始pH值为1.1,温度为37 ℃,酶活力为8 U/mL左右;消化后所得的虫体采用多重PCR方法替代传统的形态学观察进行种属鉴定,从而初步建立了基于酶水解-多重PCR的异尖线虫的酶消化检测体系.实际样本检测表明,该技术可以较为准确、快速地用于海产鱼类中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x)和伪地新线虫(Pseudoterranova decipiens)的确证性检测.  相似文献   
39.
钍—偶氮胂Ⅲ—乙醇体系显色反应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丽莹  张海政 《岩矿测试》1991,10(3):182-184
本文研究了在乙醇存在的体系中偶氮胂Ⅲ与Th的显色反应条件。当乙醇含量为48%时,Th与偶氮胂Ⅲ反应的最佳酸度为3.4—5.5mol/L HCl,其最大吸收波长为66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4×10~5L·mol~(-1)·cm~(-1),Th量在0—80μg/25ml范围服从比尔定律。探讨了乙醇的作用机理,并将方法用于岩石中痕量Th的测定,获得良好结果  相似文献   
40.
隋波  隋戈  隋丹 《地理科学》2007,27(Z1):69-77
探讨了副热带高压、西风带环流、极涡指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规律,揭示了来自副热带、中纬度和极地的大气环流系统的强迫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夏,当纬向环流指数偏弱时,中国东北和华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多,这表明东亚中高纬地区盛行阻塞和冷涡偶极子系统,呈有利于东北的冷涡雨季形势;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和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与中国同期降水量场相关波列,均为自北向南呈"-、 、-、 "经向波列分布;春季亚洲区极涡强度、亚洲纬向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界位置以及前一年冬季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与盛夏中国降水量相关显著.中国盛夏降水带,从东北地区开始,由北向南分4个雨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